重读《The Scarlet Letter 》

第一次读这本小说,是刚上初中那会儿。那时候非常有闲,没事就往区里的图书馆跑,“以旧换新”地抱一包书回来,当时挑中这本书一半是随机,一半是因为对书名好奇吧。

可以想象,当时幼稚的我,是完全欣赏不了这本书的,或者说没法理解和承受它的沉重。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阴郁,压抑,愤懑。那个充满报复又心理扭曲的罗杰当然可恨,但只能求同不能存异的教会,无趣极端又刻薄的清教徒同样让人生厌。丁梅森代尔牧师是个可怜的人,虽然才貌双全 ,但思想和灵魂太懦弱。女主海斯特和铂尔是这本书里唯一有温度有光亮的,海斯特勇敢,坚强,有思想,可惜她活在那个年代和社会,注定是悲哀的。

这本书不长,加上霍桑的文字和叙事有一种魔力,所以虽然对故事和人物不喜欢,当时还是一口气读完了。合上书的时候,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题记里的话“墨黑的土地上,刻着血红的A字”,真是精炼又有画面感。

之后的很多年里,我都没有想过再去重新读这本书,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。但有时读其它书的时候,甚或在现实生活中,又不时会看到它的影子。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这样,不管你喜不喜欢,它的人物,情节,场景,甚至语气,都已经入木三分地刻着了你的记忆里。

这段时间因为疫情,多数时间都足不出户,得以更多的与书为伴,所以最近终于读了一下这本书的原著。竟然发现这本书真是写的太好了!

关于这本书的文学研究和评论已经数不胜数,都比我专业,我就不费力气了。这里我只是想对比N年前的阅读,说几点明显不同的感受。

首先,霍桑的文学功底真是非常高超,他在这本书里对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驾轻就熟。他的整个故事设计和推进大开大合,条理清楚,组织严密,而在细节处理上,又非常地一丝不苟。说了不谈文学评论,不过这几点太突出了,可惜当年的黄毛丫头还完全不懂这些🤭。

第二点是我自己看事情的角度。文中的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中,当时的社会是保守禁欲的清教徒的社会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小说中大多数人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虽然看得让人捉急,但是可以理解的。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是坏人,当他们集体审判站在绞刑台上的海斯特的时候,他们基于的标准是当时的主流意识,虽然也难免有一部分人的刻薄是因为嫉妒。当然,这也恰恰说明主流并不总是对的,而集体审判或者道德审判,本身是不是就是不道德呢?

丁梅森代尔牧师也是可以理解的。他的挣扎,并不仅仅是懦弱,而更多的是他的信仰和个人情感的冲突,是教义和人性的冲突。他的懦弱,不是因为他不敢承认,而在于他没有勇气和觉悟去质疑他的信仰。故事的最后,他还是选择了信仰。

最后一点,贯穿故事的主线是海斯特的原罪和救赎,我认为霍桑寄托在她身上的也是他自己的救赎。作为清教徒世家的霍桑,他对清教主义者对外极端的迫害异己,对内极端地压制人性是不认同的。他赋予海斯特前卫的思想,借她的眼睛和嘴巴表达了这种质疑。

对于海斯特的原罪,他是矛盾的:在宗教上,他判了她有罪,在绞刑架上接受地狱般的灵魂拷问;而在心里,她并不认为自己的感情有罪,而是坚信它是神圣而纯洁的。

接下来,他让海斯特坚忍克己地赎罪,她远离人群,却又用自己的能力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。她的日子虽然过的压抑痛苦,但世俗的法律并不是她心里的法律,所以她的心灵泰然而又从容。她的善行,主见和能干慢慢地被大家所接受,甚至获得了大家的尊敬,那个鲜红的“A”字的意义在人们的心里仿佛也发生了变化。

故事的最后,在丁梅森代尔牧师死后,她和铂尔离开了这个小镇,却过了一段时间又独自回来了,因为这里有她的一生吧。镇子里的人看到她衣服上佩戴的“A”字,觉得那是神圣的,是“Angel”。因为她的无私,智慧和体谅,他们常常来找她倾诉,找她解答疑惑或寻求安慰。

文章末尾,海斯特常说“at some brighter period, when the world should have grown ripe for it, in Heaven’s own time, a new truth would be revealed” (在一个更光明的时代,世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定会更加成熟),在我看来是这部小说的点睛之笔,也是她成功救赎自己心灵的标志。

霍桑是一个“乐天的悲观主义者”。他的作品里美好的东西都是少有的,人类本性和命运是黑暗的,但他在这黑暗里,是积极地寻求希望和进步的。其实从文章一开头,狱门打开时候对红玫瑰的描写就是暗藏了这样的希望:“Let us hope, to symbolize some sweet moral blossom, that may be found along the track, or relieve the darkening close of a tale of human frailty and sorrow.”。结尾海斯特的话对此是很好的呼应。

读到他精心设计的各种比喻象征(玫瑰,A字,红色和黑色,星星,森林,等等),还有他暗藏的各种伏笔和呼应,我都会笑着想“真是心机boy”。这种感觉突然让我想起有次逛Getty博物馆的感觉,那些建筑的设计和细节,本身就是一种语言,但只有你细细品味地时候,才能读懂,才能体会文字本身不能传达的意思。

Leave a comment